濟南社保服務網(m.titsandstockings.com)09月14日訊,今年以來,筆者多次直接或間接地聽說一些用工單位正面臨熟練員工非正常流失的現實困擾,他們希望有關方面能夠重視并解決這一問題。 所謂的熟練員工非正常流失,是指那些多年來一貫表現良好的熟練員工突然故意違反所在用工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以求被用工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成為“失業人員”的現象。顯然,這是一種非正常的失業現象,此類失業屬于自愿失業的范疇。 那些自愿失業的熟練員工,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大多有資格領取時間最長可達兩年的失業保險金。同時,多數都會很快找到下家,進入與原用工單位處于相近行業甚至具有同業競爭關系的新單位,繼續他們駕輕就熟的“新工作”。他們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與新單位暫不正式訂立規范的勞動合同關系,也不繳納“五險一金”,但能領取一份較原用工單位可能更為豐厚的勞動報酬。這樣,“失業”的熟練員工領到兩份收入——失業保險金和新單位的勞動報酬;新的用工單位不但找到了所需的熟練員工,而且節約了部分用工成本。 由此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從個體方面分析,“失業員工”與新的用工單位獲得雙贏;原來的用工單位得重新花費財力和時間去補招與培訓新的員工,既定生產經營計劃等因此受影響。從國家層面分析,包含失業保險基金在內的整個國家的社會保險基金蒙受了不必要的損失(對“失業員工”支付了不該支付的失業保險金,少收了“失業員工”在新的用工單位就業后本該繳納的“五險一金”等),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秩序乃至整個市場競爭秩序因此被扭曲和破壞。 如果在所謂的“失業”期間,“失業員工”在新用工單位的實際工作中遇到了工傷等各種意外情況,則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勞資糾紛,可能導致出現多種無法預知的后果和影響。對于這種非正常失業的現象,如果任由其存在和蔓延,帶來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何遏制與消除熟練員工非正常失業現象? 筆者以為,作為治本性的措施,宜在全國范圍內從四個方面統籌推進,聯合發力。其一,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努力提高單位法人和自然人的誠信意識和守法自覺性。其二,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的執法力度,提高單位法人和自然人對國家法律法規的遵從度。其三,加強全國性的社會征信制度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社會各界對單位法人和自然人是否誠信守法的監督力度,強化征信的結果運用,讓那些違法失信者感到寸步難行,切實加大對違法失信者懲戒的力度。其四,完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通過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培訓,有效提高各類人力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力與適配度,更好地滿足用工單位對人力資源的實際需求。 根據專業人士分析,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全面興起與快速發展,在可期的未來,現存的許多行業和職業將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許多人會因此失去原有的工作,勞動力將會變得富余起來。這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得以從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以及使勞動不再是人類謀生之必要手段成為可能的不渝追求。但在目前,人力資源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及其人力資源的非理性非正常流動,始終是一個難以完全避免的客觀現象與現實問題。 因此,從制度與機制方面著手有效遏制當前的勞動力資源非正常流動,是近階段維護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現實需要。 (文章來源:濟南社保代繳公司)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