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社保服務網(m.titsandstockings.com)11月28日訊,為確保被征地農牧民應保盡保,通遼市采取建立完善政策、明確部門職責、前置審批關口、落實保障資金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動了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政策落地。 因地制宜,狠抓落實。印發《通遼市被征地農牧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補貼暫行規定》,充分發揮媒體作用進行廣泛宣傳報道,積極推動和鼓勵各旗縣市區制定相關政策。目前,全市已有8個旗縣先后出臺了參保補貼辦法,暫未出臺政策的科爾沁區也已將補貼辦法上報當地政府研究。 各地制定政策時,因地制宜,各有特點。扎魯特旗多為山地、草原,牧民承包草場面積大,該旗結合實際確定了不論被征地比例多少一律給予繳費補貼,補貼年限及補貼標準與當地原保障標準大體相當,便于政策銜接過渡。對政策出臺前產生的被征地農牧民,允許按照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允許補繳但不享受繳費補貼
開發區對所有被征地農牧民全部給予15年繳費補貼,資金來源全部明確在征地成本中單列,由征地單位預存到財政賬戶。各旗縣市區被征地農牧民參保補貼基金計提比例在20%左右。政策銜接方面,政府做出補貼承諾的或雖未做出承諾但涉及人員較少的,按當地新的補貼辦法執行;涉及人員較多的,按照遺留問題從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及計提基金中逐步解決。 完善機制,明確職責。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工作涉及面廣,涉及部門多,為推動政策落地,我市明確了人社、國土、財政等相關部門職責,要求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共同做好被征地農牧民社會保障工作;建立了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通報制度,按月通報各地參保繳費情況;加大督辦力度,由市政府督查室牽頭,聯合人社、國土等部門,對各地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實地督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有力促進了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工作。 嚴把關口,前置審批。在報批征地時,把用地單位繳納的社會保障費的“資金繳納收款收據”和“銀行轉賬憑證”作為報批征地的前置條件,不預存社保費的一律不得批準征地。目前,全市共辦理新報批征地23批次,涉及被征地農牧民303人,預存補貼費用339.6萬元。其中,科左中旗新征地5批次,涉及農牧民177人,預存補貼資金127萬元,已享受補貼133人、補貼資金97萬元,其余34人正在選擇參保辦法;扎魯特旗征地7個批次,涉及農牧民61人,預存費用17.6萬元,正在辦理參保補貼登記工作;開發區報批征地2個批次,涉及農牧民65人,預存費用195萬元。 (文章來源:濟南社保代繳公司)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