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社保服務網(m.titsandstockings.com)02月07日訊,專業人士認為,要降低靈活就業者的參保門檻,簡化參保手續,增強靈活就業者的參保意識。 “我們買養老保險已經有七八年了,每個月要繳500多元。”李勤夫婦在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個小區里開了家照相館,兼營打印、復印等業務。不少靈活就業人員都和李勤夫婦一樣心里有桿秤,衡量著繳納社保是否劃算、怎樣繳納才能更實惠。 采訪中發現,不少靈活就業者的參保意識較弱、參保積極性并不高。 除了出于對經濟壓力和社保待遇的考量,參保門檻、參保手續的限制也將很多靈活就業者擋在了社保大門之外。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互聯網+”就業的不斷發展,靈活就業者急需補齊社保短板。 社保意識弱,經濟壓力大 金沙洲,是廣州市保障房項目密集扎堆的地區。59歲的陳文和他80多歲的母親一起居住在這里。 2001年,陳文在廣州開了一家小型汽車維修店。“那時我基本一個人處理店里的所有事情,沒幾年就患了葡萄膜炎。”坐在家門口的陳文,右手托著臉頰,長嘆了一聲。 “生病后沒空經營維修店,后來干脆關門了。”盡管醫治了兩三年,陳文還是無法恢復到患病前的視力水平。“我這種情況,去正式的單位求職是不太可能了,只能四處打散工,賺錢養家。”陳文告訴記者,看病這幾年,因為沒參加醫保,全是自費醫治,“家里積蓄都被花光了。” “當保安的五六年,不是企業正式職工,企業也就沒為我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陳文告訴記者,去年因患胃病入院,住院治療費用兩三萬元,如果參加醫保的話能報銷80%。如今,沒有社保的陳文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深感擔憂。 購買社保的經濟負擔同樣讓不少靈活就業者感到“壓力山大”。 1998年開始,劉力夫婦在廣州海珠區同福西路開了一家粥粉店,小店坐落在街角盡頭。 “我們從2000年開始買醫保和養老保險,直到2016年7月才滿15年,終于撐過去了。”據劉力介紹,他們每月所繳的養老保險費和醫保費分別為900多元和400多元。 “我們平常比較節省,不怎么消費,所以堅持繳完了。生意不好的時候,不僅賺不到錢,還要自己倒貼。”劉力向記者感嘆繳納社保的壓力并不小,但待遇水平卻不高,“企業職工退休后每月至少可以拿到兩三千元,而我最多也就1000多元。” (文章來源:濟南社保代繳公司)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