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社保服務網10月25日訊,影響職工錢袋子的,不僅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基本工資、獎金、加班費等,還包括各種津貼,比如生育津貼、高溫津貼、有毒有害津貼、夜班津貼等等。職工津貼是職工應有的福利,受到法律保護。但是,記者調查發現,部分津貼的發放標準,二三十年都沒有上漲,變成“沉睡津貼”;還有一些津貼遭遇“落地難”,淪為“紙上權益”。 教齡津貼30年未漲 先來看看已經30年都沒有漲的“教齡津貼”。教齡津貼是國家發放給教師的津貼,根據教齡長短,進行工資外的補貼。從1986年起,我國開始實行教齡津貼制度:教齡5年—10年的每月3元;10年—15年的每月5元;15年—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 可是,從1986年到現在,教齡津貼的發放標準已經30年沒有變動。30年前,“教齡津貼”約占教師工資總額的1∕10左右,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而時至今日,即便是從業20多年的老教師,這筆津貼依然是10塊錢。
夜班津貼沉睡20年 同樣在沉睡的還有夜班津貼。夜班通常指晚上10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這一時間段,安排勞動者工作、且時間達2小時及以上的,都應該發放夜班津貼。 但是對于夜班津貼,各地制定的標準不一,資料顯示:上海、江蘇執行的是1995年的政策,已21年沒有變動,其中,夜班連續工作12小時,津貼標準僅為4.4塊錢;福建、山東執行的是1997年的政策,19年沒漲;湖南執行的是2005年的政策,11年沒漲;河北執行的則是2008年的政策,距今8年沒漲。 高溫津貼參差不齊 因為地方標準不一,導致津貼數額不同的,還有高溫津貼。目前,全國有28個省份制定了高溫津貼標準,但不同地區差距很大:金額最高的是山西和江西,為240元/月;最低的廣東省,為150元/月。 對于不少一線勞動者來說,高溫津貼是年年強調年年空,淪為“紙上權益”。有的企業出于經濟利益考慮,有意規避這一政策,選擇用飲料、綠豆湯、糖茶之類的物品代替。 低溫津貼變成“紙上權益” 除了高溫津貼,遭遇“落地難”的還有低溫津貼。但是有關部門對溫津貼的發放,始終沒有出臺具體政策,沒有實施細則,執行起來很難,不少企業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農民工少有生育津貼 生育津貼是生育保險基金給女職工發放的生育期間的工資,也就是產假工資。但相關數據顯示,農民工生育保險參保率一直很低,2008年僅有2%,直到2013年,才達到6.6%,女性農民工的生育保險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央廣短評:津貼不再“沉睡”,監管不能“裝睡”。30年不變的教齡津貼、幾塊錢的夜班津貼,這些明顯不合理的地方,為什么有關部門、企業就是視而不見?“沉睡津貼”、“紙上權益”,折射的是職工權益被漠視、被忽視的現實。如何改變津貼落實混亂的現狀?專家給出了不少建議:比如,建立完善的津貼發放監督機制;設置暢通的投訴渠道,接受職工反饋和投訴;對一些嚴重侵害職工權益、拒不執行國家津貼標準的企業,進行嚴厲懲處,以此來確保職工津貼執行到位。 津貼發放,不僅是職工待遇問題,更是民生考題,體現了國家對勞動者權益的兜底性保障。想要這些津貼不再“沉睡”,監管就不能再“裝睡”了。 (文章來源:濟南社保代繳公司) |
------------------------------------------分隔線------------------------------------------